城镇化建设发展态势如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2-2027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显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城镇化建设行业市场前瞻及投资规划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全球经济增量贡献第一大国地位。规模经济优势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
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龙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带动所在区域中小城市发展壮大。同时,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1+N+X”政策性文件体系落实落地,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工作稳步开展。
2022年,全国总人口14.12亿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1亿人,乡村常住人口4.91亿人,城镇化率65.2%,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
在16省份中,4个省份城镇化率超过70%,其中,江苏74.4%、浙江73.4%、重庆70.96%、福建70.11%。内蒙古城镇化率68.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广西、贵州、甘肃城镇化率较低,不足60%。与2021年相比,16省份城镇化率全部提高,提升水平在0.39至0.75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组数据受到多方关注。这是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5%,意味着“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提前实现。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随着技术进步、国际分工和贸易形态的演变,国际通行的竞争优势理论已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逐步演变到规模经济优势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并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城镇化行业市场投资规划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户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尚未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发展协调性不足,超大城市规模扩张过快,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镇面临经济和人口规模减少,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撬动房地产业新一轮发展, 将成为为房地产行业新的增长点所在。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对于这群转移的农村人口,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是必不可少的生存需求。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皖北振兴的重要路径。要推进城镇梯级协调发展,培育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做大做强中心镇。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全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优化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构建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功能,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地。要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功能配套、提升空间品质、保障城市安全,增强城市发展韧性。要加快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城镇化行业报告对中国城镇化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本报告同时揭示了城镇化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政府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未来,城镇化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2022-2027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